11.03.2007

台灣雜燴,上菜了

許久沒有長住台灣的我,(長住這兩字近來挺熱門的),大概是沒什麼資格評論「雜燴」的根本意義。就連字面上的意義,我也不敢說拿捏的準。心想活了半輩子,也真不曉得是否曾經嘗過什麼雜燴來的。就字面上來看,咱家或也略知一二,雜燴者也「摻雜以燴之」。用最白話的角度來看,就是俗話說的「大鍋菜」。「什錦」這個較高尚文雅的稱號大概是我能想到較接近雜燴的一種烹飪手法。咱家不才倒是吃過不少什錦。台北建成夜市的什錦火鍋,士林夜市的鍋燒意麵,台中精五路啤酒屋的什錦炒麵。每道菜都曾令咱家食指大動。就讓咱家談談什錦吧,希望能藉此一窺雜燴之妙。

就拿鍋燒意麵為例吧,就咱家淺見,鍋燒意麵這縮小版的什錦火鍋可是小巧玲瓏卻也大有嘗頭。各店家配料及烹調雖有出入,但主料不外乎就是各式海鮮,魚板,蔬菜,再打上個生蛋。湯頭料理大多就是大骨加柴魚,上鍋前再撒上紅蔥酥。看似簡單的料理,成敗關鍵就咱家看來取決於三點。第一首推配料的新鮮與否,這是無庸置疑。其次就是料件的搭配,就咱家淺見,全蝦帶殼多加肥美蚵仔絕對是必要的。最後就看各家廚藝火侯及用心與否了。

在西雅圖的我們這群台灣游子,戒慎但也興奮地揣上「台灣雜燴」這盤小菜,藉此我們希望可以分享在北美的所見所學給所有感興趣的朋友。

在確保配料豐富及新鮮之外,當然,新廚上手總是生疏,如有上菜遲緩或是不知所勻之處,還請君客海量包含,我們定會虛心領教力求改進。

雜燴,雜燴,雜而燴之。「台灣雜燴」就「雜」而言,已俱雛形,接下來就看我們如何揣摩這「燴」字,用心「匯」聚智「慧」,細細「彙」集心得,指望他日能成為眾志賢人集「會」之所。

咱家在此敢請各客官多多指教。

Ming-Chun

2 comments:

Jellyfish said...

這些菜色描述真讓人懷念啊...那些又快又好又熱騰騰的雜燴料理,的確很適合作為一種隱喻,好好提醒我們,該如何靈活地應對這變動不斷的環境,切合時機又精準地做出反應!

Kuei-Hsien said...

原來明俊的中文寫得這麼好,真是把我們的精華和精神都寫出來了!